溫馨提示:疫情期間,請向各店舖或場地查詢詳情。

19個正在消失的香港文化
在這些傳統文化消失之前,請好好珍惜
在全球化大企業逐漸侵佔香港這個小城市,香港很多傳統文化逐漸消失:歷史建築、香港舊式飲食等等,但這些文化正正是建構城市最重要的一部份。現在就趁着這些事物還未完全消失,好好珍惜,愛得及時。想了香港本土文化,可瀏覽香港六大歷史地標和香港七大特色私營博物館。
磨刀專門店
要找利器,得來陳華記。舖面櫃枱放滿刀具、鉸剪,品牌及款式琳瑯滿目。店主是年逾80的陳華,賣刀具外,他還會研磨刀鋒。每次聚焦刀鋒,雙手來回於磨石,目光如炬,人如其刀,渾身是光芒。旁觀華叔磨刀,像看一場表演。日本職人的專業及專注,竟體現於香港老師傅身上。原來華叔九歲已經在廣州當做刀學徒,無論做刀方法還是刀具結構用料,所知甚詳,打下紮實基礎。後來以磨刀為志業,開鋒新刀,磨利舊刀,兢兢業業數十載至今。別以為不入廚,在這裏會感到無聊。光是欣賞不同形態的刀具及華叔的磨刀功架,已經很充實。


手雕麻雀
打麻雀幾乎稱得上是「港技」,過年打麻雀,婚宴打麻雀,就算不會玩,麻雀碰撞聲也是大家的成長回憶吧。面對多項傳統手工藝術失傳,而手雕麻雀是其中一個例子。現時全港只剩下幾位手雕麻雀的匠人,在紅磡開店的湄姐更是全港唯一的女師傅!想看看這門精細的手藝,不妨去紅磡拜訪一下湄姐。還有佐敦也隱藏了一位高人,那就是麻雀工匠張順景。景叔自幼隨父入行,見證行業風光與衰落,無論前景如何,他都堅持以上乘材料及極致工藝做出靚麻雀。
金發麻雀︰紅磡寶其利街2號
標記蔴雀:佐敦廟街235號


手造雀籠
昔日香港盛行「撚雀」文化,無論公子哥兒或是公園大叔都提着鳥籠周圍去,他們甚至會找師傅製作鳥籠。現在時移勢易,年輕人不再流行養雀,而雀籠工匠都相繼離去,現在只剩下財叔這位最後一位本地雀籠工匠,雖然他很久沒有造籠了,但大家仍然可以到雀鳥公園拜訪這位造籠大師。
財記:太子太子道西園圃街雀鳥花園


手繪陶瓷
港式廣彩曾經是香港數一數二的的工業,香港出品過無數具質素的手繪瓷器。到了今天,香港廣彩業已經式微,全港只剩下一間手繪瓷器廠 ── 粵東磁廠。粵東磁廠由1928年成立,是全港最大的手繪瓷器廠,如果想收藏本地製作的珍貴工藝品,不妨來這裏「淘寶」。
粵東磁廠︰九龍灣宏開道15號九龍灣工業中心3樓
柴火月餅
老餅家香港不是沒有,但像仁利般依舊以柴火古法製作的,可謂極少見!餅家位於僻遠的粉嶺軍地鄉村,開業一甲子。老師傅人手製作,紅豆蓉、蓮蓉等材料均以新鮮原粒材料製作,不取巧使用工場來貨,清洗、研磨、炒熟,所有工序一絲不苟。保留古老灶頭,人手柴燒,費時費勁,為的是保留一份古早味。在急景殘年的香港,這餅家不但保留了好味道,也保留了好時光。


大牌檔
在大牌檔吃飯可謂最傳統、最本土的飲食文化之一,大家不分季節都會跟三五知己吃大牌檔。跟一般餐廳相比,大牌檔位於戶外,氣氛熱鬧,每一口食物都充滿人情味,而且價格相當便宜!可是從80年代開始,政府因衛生問題停止發出牌照,現在全港只剩下20多個大牌檔。想知邊間大牌檔好食?請看我們推介的香港最佳大牌檔大牌檔。


霓虹招牌
香港被譽為五光十色的「不夜城」,全靠街上閃閃發光的特色霓虹招牌,近年還吸引世界各地的歌手前往拍 MV。然而,這些令人引以為傲的霓虹招牌逐漸被塑膠印刷招牌取代,缺少一種韻味。大家不如把握現在,到城中各處拍下霓虹招牌的蹤影吧!
灣仔謝斐道;尖沙咀彌敦道;深水埗長沙灣道及荔枝角道


大澳蝦醬
蝦膏是中國沿海地方、香港、以至東南亞常見食材。做法是研磨蝦仔後,加鹽放上竹篩生曬。待水分蒸發後,變成膏狀,蝦膏鹹香濃烈,調味一流。香港蝦膏發源地為馬灣,後來發展至多個沿海地區。其中大澳昔日盛產優質海鹽,生產的蝦膏特別好吃,發展亦較其他地區興盛。即使時移世易,蝦膏行業逐漸式微,慶幸大澳幾家老字號例如鄭祥興、張財記、勝利等依然屹立不倒。


手寫小巴牌
如果你問香港人,最能代表香港的交通工具是什麼,相信他們都會答「紅 van」。除了充滿激情的速度以外,「紅 van」最具特色的就是手寫小巴牌。現時香港會手寫小巴牌的工匠所剩無幾,麥錦生是其中之一,為了保留這門傳統手藝,他仍然守在200平方呎的小店中,售賣手寫小巴牌鑰匙扣,大家一定要去看看!
Hawk LTD 巧佳小巴用品︰油麻地炮台街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