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們加到你的收件箱

搜尋
Mido Cafe
Photograph: Courtesy cc/flickr/faikevin

21個正在消失的香港文化

在這些傳統文化消失之前,請好好珍惜

廣告

在全球化大企業逐漸侵佔香港這個小城市,香港很多傳統文化逐漸消失:傳統手工藝、歷史建築、老字號等等,但這些文化正正是建構城市最重要的一部份,是無可取替的香港精神。就趁着這些事物還未完全消失,好好珍惜,愛得及時。想了更多香港歷史文化,可瀏覽漫遊特色唐樓八大香港古蹟郊遊路線

珍惜碩果僅存的香港傳統文化及手藝

  • 好去處

吹糖技藝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一種超過600多年歷史的民間傳統工藝。拉糖人打開自製的木盒小熱爐,捏出溫度至少有170度的糖漿,一拉一搓製成糖坯,再以剪刀一拉、一拔、一勾改變糖的形態。短短兩三分鐘,原本半液態狀的糖漿,就活脫變成一隻栩栩如生的碧龍、駿馬或長洲節慶常見的麒麟。想一睹這門碩果僅存的吹糖技藝,可以到訪長洲尋找一位隱世吹糖人,不過小店不定時開舖,看不看到還需要點彩數。

 

雨傘
Photograph: Courtesy Leung So Kee

雨傘

雨傘豐儉由人,追求廉價,可在路邊買國貨,追求設計,則考慮百貨公司的日本貨,對品味有更高要求的,甚至要越洋訂把英國紳士傘。可你有沒有想過香港也有自家雨傘?逾百年歷史的梁蘇記就是港產雨傘品牌。創辦人最初是收賣佬,透過維修雨傘認識雨傘結構,毅然嘗試做雨,展開了一門了不起的生意。品牌故事更被著名編劇杜國威編寫搬上舞台,成就另一個經典《人間有情》。

梁蘇記:
尖沙咀彌敦道111-181號栢麗購物大道G36號舖

廣告
  • 餐廳
  • 中國菜
  • 深水埗

做竹昇麵的材料好簡單,麵粉、雞蛋、少少鹼水,有防腐作用。用人手慢慢推麵粉,讓粉同蛋完全融合,用竹昇一下一下壓製而成,好講心機。然後過麵機輾薄、切幼條。竹昇麵食落爽口不會死實實。劉森記麵家是香港僅存少數仍然堅持完全自製竹昇麵的食店,麵條每天新鮮製作。

劉森記麵家:深水埗桂林街48號地下

  • 餐廳

龍鬚糖,本身就是一場魔術騷。賣龍鬚糖的人,打開小鐵箱,熟練地將一個拳頭般大的麥芽糖膠,不停拉圈,一捏一拉一扭,一圈重疊一圈,來回十數圈,不消一會,便把糖膠變出千絲萬縷的龍鬚;然後以炒過的芝麻、花生碎,加入砂糖和椰絲,放入一小撮的龍鬚中,輕輕捲起,龍鬚糖,便大功告成。今時今日香港龍鬚糖師傅寥寥可數,假如有幸在街頭看龍鬚糖師傅即拉龍鬚糖的技藝,不妨上前光顧一下吧!

廣告
手雕麻雀
Photograph: Calvin Sit

手雕麻雀

打麻雀幾乎稱得上是「港技」,過年打麻雀,婚宴打麻雀,就算不會玩,麻雀碰撞聲也是大家的成長回憶吧。面對多項傳統手工藝術失傳,而手雕麻雀是其中一個例子。現時全港只剩下幾位手雕麻雀的匠人,在紅磡開店的湄姐更是全港唯一的女師傅!想看看這門精細的手藝,不妨去紅磡拜訪一下湄姐。還有佐敦也隱藏了一位高人,那就是麻雀工匠張順景。景叔自幼隨父入行,見證行業風光與衰落,無論前景如何,他都堅持以上乘材料及極致工藝做出靚麻雀。

金發麻雀︰紅磡寶其利街2
標記蔴雀佐敦廟街235號 

大牌檔
Photograph: Ann Chiu

大牌檔

在大牌檔吃飯可謂最傳統、最本土的飲食文化之一,大家不分季節都會跟三五知己吃大牌檔。跟一般餐廳相比,大牌檔位於戶外,氣氛熱鬧,每一口食物都充滿人情味,而且價格相當便宜!可是從80年代開始,政府因衛生問題停止發出牌照,現在全港只剩下20多個大牌檔。

廣告
  • 購物
  • 佐敦

要找利器,得來陳華記。舖面櫃枱放滿刀具、鉸剪,品牌及款式琳瑯滿目。店主是年逾80的陳華,賣刀具外,他還會研磨刀鋒。每次聚焦刀鋒,雙手來回於磨石,目光如炬,人如其刀,渾身是光芒。旁觀華叔磨刀,像看一場表演。日本職人的專業及專注,竟體現於香港老師傅身上。原來華叔九歲已經在廣州當做刀學徒,無論做刀方法還是刀具結構用料,所知甚詳,打下紮實基礎。後來以磨刀為志業,開鋒新刀,磨利舊刀,兢兢業業數十載至今。別以為不入廚,在這裏會感到無聊。光是欣賞不同形態的刀具及華叔的磨刀功架,已經很充實。

霓虹招牌
Photograph: Cara Hung

霓虹招牌

香港被譽為五光十色的「不夜城」,全靠街上閃閃發光的特色霓虹招牌,近年還吸引世界各地的歌手前往拍 MV。然而,這些令人引以為傲的霓虹招牌逐漸被塑膠印刷招牌取代,缺少一種韻味。油麻地冠南華兩個歷史悠久的霓紅招牌和美都餐室都先後遭政府清拆,與港人告別,香港不再夜繽紛......油麻地的富士桑拿依然保留了霓虹燈牌,大家要把握機會,到城中各處拍下霓虹招牌的最後蹤影吧!

富士桑拿:油麻地新填地街98至104號甘霖大廈2樓富士桑拿

廣告
點心車
Photograph: Time Out Hong Kong

點心車

如果到香港旅遊,但從未試過飲茶的話,別跟朋友說你去過香港。在香港飲茶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可是若你去過有「推車仔」的酒樓飲茶,看過食客搶着拿點心,那就真的非常幸運,因為現在大多茶樓為了方便,已經將點心車換成點心紙了。如果你想體驗去點心車前叫點心,蓮香茶室和倫敦大酒樓都是不錯的選擇。


倫敦大酒樓︰旺角彌敦道612-618號好望角大廈

手繪陶瓷
Photograph: Courtesy Yuet Tung China Works

手繪陶瓷

港式廣彩曾經是香港數一數二的的工業,香港出品過無數具質素的手繪瓷器。到了今天,香港廣彩業已經式微,全港只剩下一間手繪瓷器廠 ── 粵東磁廠。粵東磁廠由1928年成立,是全港最大的手繪瓷器廠,如果想收藏本地製作的珍貴工藝品,不妨來這裏「淘寶」。

粵東磁廠︰九龍灣宏開道15號九龍灣工業中心3

廣告
  • 購物
  • 深水埗

人稱深水埗「棚仔」的欽州街小販市場自70至80年代建成,香港碩果僅存的布販市場。這個小市場以鐵皮搭頂和帆布建構,匯聚了多攤布販。布疋堆積如山的檔販,看似隨意的佈局亂中有序,充滿了歲月痕跡。欽州街小販市場深受本地設計學生歡迎,也吸引不少喜歡手工藝的朋友去入貨,可說是孕育創意的集中地。可惜因政府收地關係,部分檔主被迫搬移至通州街臨時街市。又有充滿特色的香港地標從此消失,令人唏嘘。

手造雀籠
Photograph: Calvin Sit

手造雀籠

昔日香港盛行「撚雀」文化,無論公子哥兒或是公園大叔都提着鳥籠周圍去,他們甚至會找師傅製作鳥籠。現在時移勢易,年輕人不再流行養雀,而雀籠工匠都相繼離去,現在只剩下財叔這位最後一位本地雀籠工匠,雖然他很久沒有造籠了,但大家仍然可以到雀鳥公園拜訪這位造籠大師。

財記:太子太子道西園圃街雀鳥花園

廣告
  • 購物
  • 麵包店
  • 粉嶺

老餅家香港不是沒有,但像仁利般依舊以柴火古法製作的,可謂極少見!餅家位於僻遠的粉嶺軍地鄉村,開業一甲子。老師傅人手製作,紅豆蓉、蓮蓉等材料均以新鮮原粒材料製作,不取巧使用工場來貨,清洗、研磨、炒熟,所有工序一絲不苟。保留古老灶頭,人手柴燒,費時費勁,為的是保留一份古早味。在急景殘年的香港,這餅家不但保留了好味道,也保留了好時光。

戲棚

戲棚

每逢地方神誕、太平清醮盂蘭節時,香港各地出現以竹筏、杉及鋅鐵片搭出的巨大空間,進行「神功戲」或宗教祭祀活動。戲棚外又會搭上色彩繽紛的花牌。搭棚師傅的巧妙構思、靈活身手及迅速效率交織出這門神奇民間手藝。除了竹棚為人嘖嘖稱奇外,戲棚內的祭祀活動和神功戲也十分精彩。

廣告
  • 好去處
  • 大坑

華人社區都會慶祝中秋節,但說到最矚目的,一定是大坑。因為這裏的街坊會以舞火龍的形式迎接中秋。在響徹雲霄的鑼鼓聲中,街坊從蓮花宮出發,舞動著由數以萬計的香枝製作而成的巨型火龍,在街道上穿梭漫遊,好不熱鬧壯觀。舞火龍傳統已有過百年歷史,據說,舞火龍是為了驅除瘟疫。後來變成慶祝中秋的活動,街坊於中秋迎月﹑賞月和追月三天(農曆8月14至16日)晚上舞動火龍。

手寫小巴牌
Photograph: K.Y. Cheng

手寫小巴牌

如果你問香港人,最能代表香港的交通工具是什麼,相信他們都會答「紅 van」。除了充滿激情的速度以外,「紅 van」最具特色的就是手寫小巴牌。現時香港會手寫小巴牌的工匠所剩無幾,麥錦生是其中之一,為了保留這門傳統手藝,他仍然守在200平方呎的小店中,售賣手寫小巴牌鑰匙扣,大家一定要去看看!

巧佳小巴用品︰油麻地炮台街39號

廣告
當舖
Photograph: TA

當舖

大家有看古裝劇都知道,典當業是歷史悠久的行業。老一代的人出現經濟困難的時候,總會找附近當舖找「二叔公」幫忙,電器、珠寶首飾、舊衣服,什麼都拿去典當。可惜的是,近年香港的銀行服務和財務公司發展成熟,當舖買少見少,但現在還可以在街上看到標誌性的「蝙蝠吊金錢」招牌。

紙紮工藝
Photograph: Edward Wong

紙紮工藝

在不同傳統節日及酬神祭祀活動,不難看到紮作工藝,例如花燈、花炮及各類生動精美的紙祭品。這些以簡單竹篾、色紙及絹布製成的祭品及擺設呈現了精湛的手藝及獨特的美學,亦成為各種民間風俗的重要內涵。無論是栩栩如生的月兔燈籠,還是不怒而威的閻王像,都盡顯紮作師傅的心靈手巧。有興趣了解更多紙紮業的話,可以去一趟冒卓祺元朗的工作坊體驗。

祺麟店紙料扎作香莊:元朗公庵119地段1268B 號

廣告
上海理髮廳
Photograph: Ken Fok

上海理髮廳

小時候,大家有沒有常見老一輩去上海理髮廳剪髮,師傅手起刀落,瞬間把一頭亂發修理得整齊貼服,技巧無與倫比。可是,現在上海理髮廳越來越少,年輕一輩改去一些新潮的髮廊,想省錢的話,都會去快剪屋,不多人欣賞上海師傅的理髮手藝和傳統,非常可惜。

上海華麗理髮公司:彩虹邨金碧樓33-34號

旗袍

旗袍

無論遠至60年代的《蘇絲黃的世界》,還是近至千禧年的花樣年華》,外國人眼中的香港印象都少不了旗袍的份兒。然而,時至今日,除非在特別場合,否則也難看到女士穿旗袍。同樣地,香港仍懂得做旗袍的裁縫也只有鳳毛麟角。「美華時裝」是碩果僅存的字號,至今依然為女士度身訂製旗袍,當中的老師傅堅持一針一線縫製,親手加上裏布、鑲邊、花紐,為客人做出獨一無二的旗袍。

美華時裝:
上環皇后大道西76號

廣告
大澳蝦醬

大澳蝦醬

蝦膏是中國沿海地方、香港、以至東南亞常見食材。做法是研磨蝦仔後,加鹽放上竹篩生曬。待水分蒸發後,變成膏狀,蝦膏鹹香濃烈,調味一流。香港蝦膏發源地為馬灣,後來發展至多個沿海地區。其中大澳昔日盛產優質海鹽,生產的蝦膏特別好吃,發展亦較其他地區興盛。即使時移世易,蝦膏行業逐漸式微,慶幸大澳幾家老字號例如鄭祥興張財記、勝利等依然屹立不倒。

相關文章

廣告
其他推介
    你或許也會喜歡
    你或許也會喜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