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技藝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一種超過600多年歷史的民間傳統工藝。拉糖人打開自製的木盒小熱爐,捏出溫度至少有170度的糖漿,一拉一搓製成糖坯,再以剪刀一拉、一拔、一勾改變糖的形態。短短兩三分鐘,原本半液態狀的糖漿,就活脫變成一隻栩栩如生的碧龍、駿馬或長洲節慶常見的麒麟。想一睹這門碩果僅存的吹糖技藝,可以到訪長洲尋找一位隱世吹糖人,不過小店不定時開舖,看不看到還需要點彩數。
在這些傳統文化消失之前,請好好珍惜
在全球化大企業逐漸侵佔香港這個小城市,香港很多傳統文化逐漸消失:傳統手工藝、歷史建築、老字號等等,但這些文化正正是建構城市最重要的一部份,是無可取替的香港精神。就趁着這些事物還未完全消失,好好珍惜,愛得及時。想了更多香港歷史文化,可瀏覽漫遊特色唐樓和八大香港古蹟郊遊路線。
吹糖技藝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一種超過600多年歷史的民間傳統工藝。拉糖人打開自製的木盒小熱爐,捏出溫度至少有170度的糖漿,一拉一搓製成糖坯,再以剪刀一拉、一拔、一勾改變糖的形態。短短兩三分鐘,原本半液態狀的糖漿,就活脫變成一隻栩栩如生的碧龍、駿馬或長洲節慶常見的麒麟。想一睹這門碩果僅存的吹糖技藝,可以到訪長洲尋找一位隱世吹糖人,不過小店不定時開舖,看不看到還需要點彩數。
在大牌檔吃飯可謂最傳統、最本土的飲食文化之一,大家不分季節都會跟三五知己吃大牌檔。跟一般餐廳相比,大牌檔位於戶外,氣氛熱鬧,每一口食物都充滿人情味,而且價格相當便宜!可是從80年代開始,政府因衛生問題停止發出牌照,現在全港只剩下20多個大牌檔。
香港被譽為五光十色的「不夜城」,全靠街上閃閃發光的特色霓虹招牌,近年還吸引世界各地的歌手前往拍 MV。然而,這些令人引以為傲的霓虹招牌逐漸被塑膠印刷招牌取代,缺少一種韻味。大家不如把握現在,到城中各處拍下霓虹招牌的蹤影吧!油麻地冠南華兩個歷史悠久的霓紅招牌已遭政府清拆,與港人告別!附近的富士桑拿依然保留了霓虹燈牌,大家可以去拍照。
冠南華:油麻地彌敦道383號平安大廈16號
富士桑拿:油麻地新填地街98至104號甘霖大廈2樓富士桑拿
昔日香港盛行「撚雀」文化,無論公子哥兒或是公園大叔都提着鳥籠周圍去,他們甚至會找師傅製作鳥籠。現在時移勢易,年輕人不再流行養雀,而雀籠工匠都相繼離去,現在只剩下財叔這位最後一位本地雀籠工匠,雖然他很久沒有造籠了,但大家仍然可以到雀鳥公園拜訪這位造籠大師。
財記:太子太子道西園圃街雀鳥花園
打麻雀幾乎稱得上是「港技」,過年打麻雀,婚宴打麻雀,就算不會玩,麻雀碰撞聲也是大家的成長回憶吧。面對多項傳統手工藝術失傳,而手雕麻雀是其中一個例子。現時全港只剩下幾位手雕麻雀的匠人,在紅磡開店的湄姐更是全港唯一的女師傅!想看看這門精細的手藝,不妨去紅磡拜訪一下湄姐。還有佐敦也隱藏了一位高人,那就是麻雀工匠張順景。景叔自幼隨父入行,見證行業風光與衰落,無論前景如何,他都堅持以上乘材料及極致工藝做出靚麻雀。
金發麻雀︰紅磡寶其利街2號
標記蔴雀:佐敦廟街235號
如果到香港旅遊,但從未試過飲茶的話,別跟朋友說你去過香港。在香港飲茶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可是若你去過有「推車仔」的酒樓飲茶,看過食客搶着拿點心,那就真的非常幸運,因為現在大多茶樓為了方便,已經將點心車換成點心紙了。如果你想體驗去點心車前叫點心,蓮香茶室和倫敦大酒樓都是不錯的選擇。
倫敦大酒樓︰旺角彌敦道612-618號好望角大廈
港式廣彩曾經是香港數一數二的的工業,香港出品過無數具質素的手繪瓷器。到了今天,香港廣彩業已經式微,全港只剩下一間手繪瓷器廠 ── 粵東磁廠。粵東磁廠由1928年成立,是全港最大的手繪瓷器廠,如果想收藏本地製作的珍貴工藝品,不妨來這裏「淘寶」。
粵東磁廠︰九龍灣宏開道15號九龍灣工業中心3樓
每逢地方神誕、太平清醮、盂蘭節時,香港各地出現以竹筏、杉及鋅鐵片搭出的巨大空間,進行「神功戲」或宗教祭祀活動。戲棚外又會搭上色彩繽紛的花牌。搭棚師傅的巧妙構思、靈活身手及迅速效率交織出這門神奇民間手藝。除了竹棚為人嘖嘖稱奇外,戲棚內的祭祀活動和神功戲也十分精彩。
如果你問香港人,最能代表香港的交通工具是什麼,相信他們都會答「紅 van」。除了充滿激情的速度以外,「紅 van」最具特色的就是手寫小巴牌。現時香港會手寫小巴牌的工匠所剩無幾,麥錦生是其中之一,為了保留這門傳統手藝,他仍然守在200平方呎的小店中,售賣手寫小巴牌鑰匙扣,大家一定要去看看!
巧佳小巴用品︰油麻地炮台街39號
大家有看古裝劇都知道,典當業是歷史悠久的行業。老一代的人出現經濟困難的時候,總會找附近當舖找「二叔公」幫忙,電器、珠寶首飾、舊衣服,什麼都拿去典當。可惜的是,近年香港的銀行服務和財務公司發展成熟,當舖買少見少,但現在還可以在街上看到標誌性的「蝙蝠吊金錢」招牌。
在不同傳統節日及酬神祭祀活動,不難看到紮作工藝,例如花燈、花炮及各類生動精美的紙祭品。這些以簡單竹篾、色紙及絹布製成的祭品及擺設呈現了精湛的手藝及獨特的美學,亦成為各種民間風俗的重要內涵。無論是栩栩如生的月兔燈籠,還是不怒而威的閻王像,都盡顯紮作師傅的心靈手巧。有興趣了解更多紙紮業的話,可以去一趟冒卓祺元朗的工作坊體驗。
祺麟店紙料扎作香莊:元朗公庵119地段1268B 號
小時候,大家有沒有常見老一輩去上海理髮廳剪髮,師傅手起刀落,瞬間把一頭亂發修理得整齊貼服,技巧無與倫比。可是,現在上海理髮廳越來越少,年輕一輩改去一些新潮的髮廊,想省錢的話,都會去快剪屋,不多人欣賞上海師傅的理髮手藝和傳統,非常可惜。
上海華麗理髮公司:彩虹邨金碧樓33-34號
雨傘豐儉由人,追求廉價,可在路邊買國貨,追求設計,則考慮百貨公司的日本貨,對品味有更高要求的,甚至要越洋訂把英國紳士傘。可你有沒有想過香港也有自家雨傘?逾百年歷史的梁蘇記就是港產雨傘品牌。創辦人最初是收賣佬,透過維修雨傘認識雨傘結構,毅然嘗試做雨,展開了一門了不起的生意。品牌故事更被著名編劇杜國威編寫搬上舞台,成就另一個經典《人間有情》。
梁蘇記:深水埗西九龍中心6樓629號
無論遠至60年代的《蘇絲黃的世界》,還是近至千禧年的《花樣年華》,外國人眼中的香港印象都少不了旗袍的份兒。然而,時至今日,除非在特別場合,否則也難看到女士穿旗袍。同樣地,香港仍懂得做旗袍的裁縫也只有鳳毛麟角。「美華時裝」是碩果僅存的字號,至今依然為女士度身訂製旗袍,當中的老師傅堅持一針一線縫製,親手加上裏布、鑲邊、花紐,為客人做出獨一無二的旗袍。
美華時裝:上環皇后大道西76號
蝦膏是中國沿海地方、香港、以至東南亞常見食材。做法是研磨蝦仔後,加鹽放上竹篩生曬。待水分蒸發後,變成膏狀,蝦膏鹹香濃烈,調味一流。香港蝦膏發源地為馬灣,後來發展至多個沿海地區。其中大澳昔日盛產優質海鹽,生產的蝦膏特別好吃,發展亦較其他地區興盛。即使時移世易,蝦膏行業逐漸式微,慶幸大澳幾家老字號例如鄭祥興、張財記、勝利等依然屹立不倒。
Discover Time Out original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