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mboo
Photograph: Joshua Lin
Photograph: Joshua Lin

五位香港匠人的故事

探索更多香港傳統文化及手藝

廣告

珍惜碩果僅存的香港傳統文化及手藝,工匠們傾注自己的一生、精益求精,經過長年累月鍛煉成就精湛技法,努力承傳香港本土文化。讓我們細聽這五位香港匠人背後滿載情感和回憶的故事,欣賞跨越世代的傳統手藝。

香港失傳手藝

  • 好去處
  • 推薦

吹糖技藝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一種超過600多年歷史的民間傳統工藝。拉糖師杜煥的小舖屹立於長洲東邊路街角中,他打開自製的木盒小熱爐,捏出溫度至少有170度的糖漿,一拉一搓製成糖坯,再以剪刀一拉、一拔、一勾改變糖的形態。短短兩三分鐘,原本半液態狀的糖漿,就活脫變成一隻栩栩如生的碧龍、駿馬或長洲節慶常見的麒麟,宛如一個街頭魔術師。

杜煥的吹糖技術主要是靠他的童年回憶煉成的,他六歲時經常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圍觀吹糖人的攤檔,杜煥指「我是最迷那位,經常看到不願回家吃飯而被罵」。他看過一些師傅拉出孫悟空、豬八戒等造型,又目擊有人用口吹出一個「糖茶壺」,「這些回憶都好似昨天才發生似的」,這些深刻的記憶都成為他後來自學拉糖的養份。雖然杜煥造出的糖果精緻度令人愛不釋手,他還是希望客人可以品嚐一下他造的糖果,「最好就吃掉它吧!不然為什麼要用糖來造?」,拉糖之於杜煥,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也是與人連結的媒介,「吃下它後,它可以進入你的血液及五臟六腑之中,讓糖與人連結在一起」。立即去片

  • 藝術
  • 工藝

木藝工作坊白犬創辦人之一周潤嫻(Canter)熟悉超過50種木材的原色、紋理及質感,並能依照木材的特性,造出飾物、食具及仿真食物。Canter 仿造花占餅時,將綠檀木、巴西血木及紫芯木雕成糖霜,再放它們在陽光下氧曬成綠色、紅色及紫色,又以較深色的櫻桃木造出丹麥藍罐曲奇微焦的表面,把黑胡桃木塑造成提子乾,近乎所有仿真食品都「無添加色素」。每塊木材都有他們各自的特性,紋理及質感都不同,Canter 就要順應木材獨有的順紋、逆紋、硬度。她仿製格仔餅時,也曾經因為機械所限而失敗,這些都是木匠常遇到的限制,但她指挑戰越大,樂趣越多,沒有方榫機,就先鑽個圓形,再慢慢雕成均勻的方洞。

閒時喜愛烘焙,令 Canter 對食品的紋理了解更多,例如麵包放入焗爐後會自然澎脹裂開,她製作擬真食品時,菠蘿包的坑紋就較隨性,不會太工整。而她造的「月餅」,沒有工序繁複的蓮蓉餡及出油起沙的蛋黃,卻以楓木、櫻桃木、椴木呈現餅面及餅身的顏色層次,以雕刻刀勾勒形狀及表面的圖案,完成品幾可亂真。

地址:觀塘海濱道139-141號海濱中心9907

廣告
  • 藝術
  • 工藝

呂明是明生鋼竹蒸籠廠創辦人,原籍廣東鶴山,生於務農世家,自少就對竹器有所認識。年少的他曾於廣州竹蒸籠廠學師,1962年來港,時值內地統購統銷,蒸籠於香港市場不流通,他就決定重操故業,買竹自製蒸籠,向各大酒樓兜售。他發明的鋼竹蒸籠耐用,起貨又快,一天最少可完成200300個蒸籠。他之所以要發明鋼竹蒸籠,只因要於競爭激烈的竹藝市場突圍而出。他偷渡來港後寄居的新填地街,就以售賣竹藤器等山貨舖為主,竹蒸籠更是當時主要的竹器行業。要靠蒸籠維生,就得比行家造得更快、更好。他以沙羅竹製成蒸籠,以不銹鋼代替竹笏,防止籠身太快裂開之餘,也可減省工序。

早已退休的他閒時仍會製作竹器,堅持用自己一對巧手造起,「好難用機械整竹器,再好嘅竹都好容易被機械壓爛」。他以歷練得來的純熟手工,也就是一代竹工藝師的價值所在。

地址:油麻地上海街284號地下F鋪

  • 藝術

鄭志堅(Max Cheng)創立的 Okapi Studio 已收藏超過400種香料,由本地裁種材料,再到製香、出售甚至是推廣香文化都有涉獵。Max 求學時期曾以香作為視覺藝術作品的媒介,開始到內地、印度、台灣、日本,甚至尼泊爾跟隨喇嘛上山學製香。每個他去過的地方,幾乎都有一種當地著名的香種,例如內地專製龍香,日本出名印香,尼泊爾則主打塔香、繩香等,一看到那種香,你就會不期然地想起這些產地。

究竟什麼氣味能夠代表香港?Max 沉吟良久也答不出一個切實答案。他最近覺得收集草本植物時,那些沾在手上的清香味能夠象徵香港另一面自然、悠閒的味道。而他曾遇過一位小朋友,他要製成香包來表達香港的獨有氣味,「結果一打開(香包)好臭,原來他想用菜乾表達柴灣海邊的氣味」。每一個人界定香港專屬味道都不一樣,「我們接觸的文化就是什麼都有,這也是我們造『香港香』最具彈性的地方。」

地址:新蒲崗景福街113號捷景工業大廈10字樓B5室

廣告
  • 藝術

批花師傅吳賦用小木鎚敲打左手的鑿子,於只有拇指頭大小的獅子吊咀批出毛髮,他每一下敲打的聲音都是規律的、輕輕的,沒有特別起伏,力度相當均勻。7080年代,本地批花是一種為嫁妝而活的行業,當時基層市民未能負擔結婚的嫁妝,就會以銀、銅器取代金器,再拿給批花師傅加工。批花師傅於嫁妝一下一下鑿出的花紋,就是陪伴着女孩子走進人生新階段的祝福。90年代大部分工廠北移令本地珠寶業步入寒冬,吳賦猛的訂單也大大減少。為了糊口,他曾經有四年當清潔工養家,「我無咩做到,又無學識,又唔夠大力,做唔到地盤」,不少批花師傅相繼退休或轉行,批花一門技藝,漸漸於本地工藝市場中消失。

直至2012年,兒子吳志豪提出想與父親創立以批花為主的新品牌 Graver HK,也有賣金屬電話殼,於商場中舉辦工作坊,漸漸地就得到金工好愛者的青睞。吳賦猛多年來對批花技術掌握得爐火純青。但他目前所追求的技術,卻是一條「最靚的直線」。他說:「一雙手可以做不了多久,但教授多雙手一起去做就不同了」。這條直線,會由吳賦猛一雙手繼續雕琢下去,也會由他教授無數雙手,雕刻獨一無二的批花作品。

地址:荔枝角嘉明工業大廈GH座9G15

其他推介
    你或許也會喜歡
    你或許也會喜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