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們加到你的收件箱

搜尋

Future Shapers 專訪:陳恩碩 Tom Chan

年輕音樂劇導演打破界限

Tom Chan
Photograph: Calvin Sit/Time Out
Photograph: Calvin Sit/Time Out
Cara Hung
編輯:
Cara Hung
廣告

「爆炸戲棚」創辦人及藝術總監陳恩碩(Tom Chan)從小就沉醉在音樂劇舞台之中,五歲加入劇團,15歲首次執導首部音樂劇,17歲退居幕後策劃香港首部長壽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讓你可以隨時入場欣賞本地特色音樂劇。現年26歲,Tom Chan 已到訪過世界各地,踏遍舞台上每個角落,尋找發展香港表演藝術的最佳劇本。陳恩碩致力將劇場表演成為香港主流文化,適逢自己創立「爆炸戲棚」10週年,這位年輕音樂劇導演對於自己與香港表演藝術的發展,又有着怎樣的期盼呢?瀏覽更多三月「Future Shapers」專訪,認識其他本地嶄露鋒芒的新銳創作人。

Photograph: Calvin Sit/Time Out

你是何時入行,又為何由幕前轉戰幕後執導呢?
我三歲首次接觸音樂劇,那時爸媽帶我去看《錫錫啤啤熊》,我很喜歡這套兒童音樂劇,後來加入了香港兒童音樂劇團。15歲開始變聲,當不了兒童角色,又未適合飾演成年角色,於是想起小時候想當導演的夢想。我曾向學校提議製作粵語版《油脂》(Grease),翻譯原著劇本、自己填詞,但最終被校方駁回。加入青少年實驗劇團,獲得機會執導《油脂》。

你為什麼會創辦「爆炸戲棚」?
執導《油脂》後,我發現導演可以由零開始,參與整個創作過程,好似一手一腳砌磚頭,將整件事完整呈現給觀眾,那份滿足感比做演員更大。我很想創立一個劇團,擁有屬於自己的平台,隨時可以執導作品,於是創辦了「爆炸戲棚」,《Singin’ in the Rain》是劇團的首個作品。

你創作了全球首個粵語版《Singin’ in the Rain》,可以分享創作過程嗎?
2012年我到英國看《Singin’ in the Rain》,被劇團製作的下雨效果震懾,希望能夠將如此壯觀的效果帶到香港舞台。執導《油脂》後我就開始構思粵語版本的《Singin’ in the Rain》。這是我比較初期的作品,由與人溝通、研究劇本、翻譯歌詞到製作舞台效果,整套劇的創作歷程令我獲益良多。特別是翻譯原著歌詞時,要如何呈現60、70年代的歌舞電影曲風,同時不能與劇本內容太格格不入。 

「我很希望香港劇場能發揚光大,日後大家來到香港自然會想到『睇騷』。」

Photograph: Calvin Sit

是甚麼培育出你對香港文化及本地舞台的熱忱?
首先是我很愛香港這個地方,第二是我很愛劇場。我希望香港劇場發揚光大,日後大家來到香港自然會想起「睇騷」。雖然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改變文化,但香港有很多有才華的創作人和演員去造就這個願景。在這個以商業金融為主的石屎森林裏,藝術文化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希望日後劇場會成為香港的主流文化,這也是我想創辦長壽音樂劇的原因。當大家不再需要提早幾個月前購票, 而是隨時都可以入場睇騷,養成這個習慣才可以變成一種文化。

「音樂劇是一件完全不能賺錢,甚至是蝕錢的事。所以我們要令長壽音樂劇持續發展……」

Photograph: Calvin Sit

你覺得在香港擔當創作者及表演者有甚麼挑戰?
在香港做創作,資源是其中一個難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音樂劇市場本來就不大,每場票房收益不多,很難有足夠資源做出很精美的製作。音樂劇是一件完全不能賺錢,甚至是蝕錢的事。所以我們要令長壽音樂劇持續發展,有足夠盈餘推出新劇,吸引商界支持,慢慢令表演藝術融入大家的世界之中。

你覺得香港藝術界及本地音樂劇的未來會有甚麼發展,希望自己可以如何參與其中?
我希望日後香港藝術界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培訓音樂劇重要崗位。我們「爆炸戲棚」其實一直都很希望可以將劇場變成主流文化,讓戲劇真真正正融入生活。未來我希望有更多新嘗試,除了導演外想擔任監製及出品人的角色,發掘更多新晉導演和音樂人才。

接下來有甚麼新計劃?
適逢「爆炸戲棚」10週年,我們計劃推出《我們的青春日誌》電影版,上年由鄭丹瑞同我擔任監製的《小男人週記》試映反應良好,所以也希望推出《小男人週記》長壽音樂劇,以吸引更多更廣的觀眾群。我們也計劃在四月舉辦小型藝術節,讓小型藝團及年青人實踐自己的演出,回顧我們如何由業餘劇團發展成長壽劇劇團。

攝影:Calvin Sit
翻譯/編輯:Cara Hung
場地:爆炸戲棚

其他推介
    你或許也會喜歡
    你或許也會喜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