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們加到你的收件箱

搜尋

Future Shapers 專訪:紀心怡 Joyce Kei

舞動新世代

Joyce Kei
Photograph: Calvin Sit/Time Out
Photograph: Calvin Sit/Time Out
Cherry Chan
撰文:
Cherry Chan
廣告

打從有記憶開始,紀心怡 ( Joyce Kei )就對舞蹈充滿熱情。她從小就熱愛舞蹈藝術,更將舞蹈融入體操動作,鑽研出獨特的編舞技巧。Joyce 的舞蹈天賦得到了香港演藝學院和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等機構認同。獲奬無數的她,曾先後在「香港挑戰盃舞蹈比賽」及「國際年青舞蹈家舞蹈大賽」勇奪冠軍。

年僅18歲的她更是網絡平台 「Youth Talents Support」的創辦人 ── 一個擁有來自20多個國家會員的網絡平台,讓世界各人地才華洋溢的青年人互相聯繫。透過「Youth Talents Support」她已成功籌集超過12萬港元,用於支持有才華的弱勢青年追逐夢想。年輕有夢,看看 Joyce 將會如何影響世界?瀏覽更多三月「Future Shapers」專訪,認識其他本地嶄露鋒芒的新銳創作人。

Photograph: Calvin Sit/Time Out

你是如何踏上舞蹈之路?
媽媽發現我從小就喜歡跟着音樂跳舞,我五歲時進了一所芭蕾舞學校。但我不喜歡芭蕾舞,因為我想跳更強勁的舞蹈。當時香港兒童現代舞課程少之有少,我轉而學習韻律操,同時在家裏自我學現代舞。這培養了我對編舞的興趣,曾以自編的單人舞蹈參加過許多舞蹈比賽。

你的作品對香港舞蹈界的發展有何貢獻? 
小時候學跳舞時,香港只有兩種主流舞蹈:芭蕾舞和爵士舞。記得在最初幾場比賽中,我是少數以現代舞參賽的表演者。隨着我自編的現代舞得到越來越多到認同,我發覺也漸漸多了年輕舞者選擇以現代舞和抒情舞等不同風格的舞蹈參加比賽。

這種轉變正好反映出香港舞蹈界朝着更多元化的舞蹈風格發展,以及年輕人對舞蹈編排的興趣與日俱增。此外,我所有的舞蹈作品都帶有意義訊息,令更多人關注社會議題,也激發了年輕人對舞蹈的熱情,將它作為一個創意、表達和支持的方式。

「小時候學跳舞時,香港只有兩種主流舞蹈:
芭蕾舞和爵士舞。」

Photograph: Calvin Sit

身為 Z 世代,你認為你們這一代對香港舞蹈界未來有什麼的影響?
我認為 Z 世代極富創造力和創新精神。這一代擅於融合不同舞蹈風格,如結合傳統和現代舞,創出嶄新的表演,從而推動舞蹈的發展,向本土文化致敬。我們比較接受多元化的事物和有更有包容性;在香港這個多元文化的大熔爐,我們將有更多機會表揚來自不同背景的舞蹈者。我希望能建立一個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的舞蹈群體,令本地和全球觀眾引起共鳴。

身為舞蹈者,你在香港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我在香港面對的其中一個最大挑戰是,剛開始學跳舞時,現代舞和抒情舞在香港並不普及,很難找到老師教授,因此要靠看歐美舞者的YouTube 影片自學。很高興現在情況已漸漸改變,香港人對當代舞和抒情舞的興趣和鑑賞力越來越高。我的學校沒有任何舞蹈資源或舞蹈教師,我便主動成立學校舞蹈隊並擔任導師,為同學們提供機會探索舞蹈。

「利用社交媒體將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才聯繫起來,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相互支持」

Photograph: Calvin Sit

是什麼原因令你創立了網絡平台 「Youth Talents Support」?
早年新冠狀病毒令所有舞蹈課程和比賽取消,我意識到表演者需要一個嶄新的平台來展示他們的才華。因此我創立了  Youth Talents Support」,旨在利用社交媒體將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才聯繫起來,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現在平台已聚集了來自26個國家的1,200多名成員,並設立了「夢想基金」(Dream Fund),至今已籌集了超過12萬港元,為有才華的弱勢青年提供奬學金。此外,基金也支持被提名的會員發展社區事業。


透過社交媒體的全球影響力,以及在不同國家招募青年大使,我們已經能夠在印尼、台灣、烏干達、澳洲、紐西蘭和美國推行資助計劃。表演藝術在社會上往往被低估,再加上缺乏機構、資源和獎學金來支持有抱負的表演者,我希望有更多組織支持青少年追夢,鼓勵年輕人善用自己的才能,為社區和世界作出正面影響。

展望未來,你有什麼即將開展的大計?
其中一個目標是開發多媒體舞蹈作品,探索舞蹈與科學的融合。我一直對生物學很有興趣,尤其熱衷將科學糅合藝術;我希望以生物動態過程和現象為舞蹈靈感,呈現一個既美麗又錯綜複雜的大自然世界。透過將藝術表演與科學概念結合,鼓勵大家探索兩者之間的聯繫。

另外,我正籌備一項社區外展計劃,為香港的貧困兒童提供免費舞蹈課程。此外,我還計劃積極招募更多青少年志願者,鼓勵更多香港年輕人透過舞蹈參與社區服務。藉着這個項目創造一個支持和包容的環境,讓舞蹈成為正面改變社會的工具。

翻譯:Ann Chiu
攝影:Calvin Sit

其他推介
    你或許也會喜歡
    你或許也會喜歡
    廣告